我与审计——审计小白成长记
我叫李卓敏,毕业于师范类大学中文系,34岁才进入审计系统,可谓是“半路出家”。也正因为这个特殊身份,让我可以用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双重眼光来“审视”审计。
入门
2017年初夏,我进入柳州市审计局,被分派至市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心办公室,担任文秘职务。
初入审计,还在学习送审金额、核减率的我接到一个任务:落实市长对我局提交的《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结算中存在问题的专题报告》作出的批示要求,整理汇总市属五大建设平台公司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情况说明和整改措施,向市政府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有关制度的建议各一份。
尽管参与了科室领导班子草拟报告的讨论,尽管局分管领导确定了报告的结构框架,我还是遇到了第一道坎儿,不理解报告中的“招投标”“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等工程类名词,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看着放在眼前的一份份材料,我陷入巨大的焦虑。接下来的几天,我一边整理各个平台公司陆续送来的材料,一边硬啃工程专业术语,最终整理出一份报告初稿向科室“笔杆子”黄工请教。仅半天工夫,黄工就在我的底稿上充实了很多内容,更改了我放错的文件条款、修改了报告的“帽子”。如此严谨细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完,由衷生出一股钦佩感,下定决心要通过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能力。
印象深刻的还有彼此之间的“坦诚相见”。写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有关制度的意见时,指导我写材料的黄工问我有什么想法,我回答“如果我是老百姓的话,更关注责任追究。”最终,这份报送给市政府的建议,从主管部门职责、建设单位内控、建立严格问责制度三个角度分别提了三项建议,最后一项就是加大各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严格问责制度,促使形成我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结算审核的社会诚信体系。
这两份材料最终顺利报送给市政府,从接到任务到报出,历时7天。如今再度回忆,当初的写作想法和方式都不够成熟,但老审计人用责任与敬业为我托底,把我“扶上马,送一程”的经历让我常怀感恩,铭记于心。
进阶
虽然是中文系毕业生,但写材料对生性自由洒脱的我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六年来,我起草的材料包含年度工作总结、先进事迹材料、大型活动主持词、行动学习案例等,虽基本能按时完成任务,但常有心劳力拙之感。——很多材料,不仅要写出“做了什么”,还要总结归纳“怎么做”。作为一个非审计专业、无审计工作经验的审计新兵,我几乎都是加班加点“熬”出来的。
是什么让我坚持了下来?我想除了生活的原因,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吧:可能是审计人认真投入工作时散发出的光芒,足以让我在回望时仍受触动;可能是目睹总为我们托底的老审计人鬓边渐渐生出的白发,希望自己可以成长快一点能够独当一面;也可能是在接受培训教育时,内心被触动的一瞬间。
参加审计署2022年度审计机关业务学习培训时,我了解到因铁腕肃贪扬名的首任“审计长”阮啸仙。他留下的名言“没有正气难以审查出问题,没有硬劲难以除弊”和“为革命节约每一个铜板”令我震撼。当天,我在学习随笔里记下:“正气”“硬劲”,放至今日依然是稀缺的宝贵品质。唯有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正视自我,不卑不亢,方能行稳致远。在审计工作中,这样触动内心的时刻有很多,每经历过一次,都会提醒我:要努力,成为更好的审计人。
参加审计工作至今6年多的时间里,我撰写、发表信息50余篇,其中24篇被《中国审计》《广西审计》杂志等审计媒体和市政府采用;2018年参加市直机关微征文比赛获三等奖;2019年“我与改革共成长”征文获全区审计系统第五名。近两年,我开始参与课题研究,获2022年度广西审计科研个人课题评选二等奖;今年,又继续和同事开始新的项目课题研究征程,争取在新的领域突破自我。
尚未通关
六年里,我从刚开始连“审计”是什么都不甚了解的小白,逐渐成长为对审计工作认知度和认同感越来越高的“审计人”。这六年,我对如何通过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服务和保障地方工作大局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在充分掌握审计专业知识、精准把握审计项目全过程等方面,我依旧在路上。
前些时候,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多年前审计署在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中“审山、审船、审老天”的绝妙审计案例,最后有一段是这么说的:“这就是深受国家重视和人民大众爱戴的审计,因为她代表准则和公正,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她体现良知,辨别功过是非,维护社会秩序;她在我们的这个经济社会中正起着‘教之诲之,慎微防萌,以断其邪’的重要作用。”
我想,这也将是我步履不停、一往无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