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大数据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不仅是对传统工作及生活方式的冲击,也带来了思维上的颠覆改变,其必将深刻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部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时代、新技术的要求,积极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破解审计碎片化、数据不准确等难题,有效地推进了审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为政府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大数据支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L市审计局为例,对大数据视角下下审计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探索。
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审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快速高效途径,同时,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和处理速度快等特征,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大数据审计分析能力,会使用审计工具系统分析并挖掘出数据的价值,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在此背景下,培养出一批既懂审计业务又能进行大数据审计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变成刻不容缓。
一、干部队伍现状分析
(一)知识结构单一
近年来,政府机关信息化环境既成为各行业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运行环境,又作为财政财务投资建设的工程主体,因而审计机关的信息化重点在于构建综合审计信息系统,并大力拓展大数据技术有审计业务中的应用并加快“金审工程”三期建设。因此,大数据技术应用、信息系统审计和综合审计信息系统建设成为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审计机关一直在加快审计转型,对审计人员进行多方面培训,但审计队伍中仍有一部分审计人员受年龄、学历影响,仍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缺乏对财政、金融、计算机、工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导致了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习惯用传统的财务眼光和思路去审计并查找问题,审计视野狭窄,成效不明显。部分审计人员感到陌生和茫然,审计手段和方法明显落后,由于缺乏计算机审计技术,数据采集、数据转换、分析模型建立等整体应用不够,对数据式审计、信息系统审计、联网审计和云处理审计存在畏难心理。
(二)创新思维欠缺
在审计工作中,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宏观和大局意识,没有开拓创新的精神,难以打破惯性思维,在项目实施中过多地注重微观层面问题,而缺乏敏锐的宏观洞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能很好地从经营、管理、机制、体制、法治等高度和角度去评价微观审计中所碰到的问题,也就难以从宏观上为领导决策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审计信息和审计建议。在审计实务中,相当部分审计人员仍以财务审计为主,离不开账本审计,提出的问题也以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为主,不能揭示业务层面及体制机制性问题,而且审计发现的财务问题大多也就事论事,未能分析原因和责任、未来趋势、潜在风险等。
二、大数据背景下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途径
(一)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推动审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大数据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当在重视支持建强硬件设施、完善审计专业队伍建设以及加强与专业审计力量的合作等层面推动审计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1.政府部门加大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为满足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现实需求,政府部门必须完善审计业务人员的设备配备,加大审计人才培养层面的资金投入,包括培训经费、培训所需的设置配备等等。
2.强化审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审计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使其掌握应有的大数据审计分析能力,应当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侧重于培育审计思维和分析研究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层面,应当以培育精通计算机的审计人才为目标。同时,要加强审计导师帮带点对点、一对一实战提升,侧重提升审计人才的实用技能,满足审计项目的现实需求,培育一批骨干的大数据审计分析人才。
3.合理地借助专业审计力量,切实提升大数据审计的实效性。在开展审计工作时,为弥补自身审计工作可能存在的不足,政府审计部门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审计力量在大数据采集、分析、整理等方面的优势,侧重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注重审计资源的整合以及审计方法的优化,强化审计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审计合力作用,切实提升运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二)构建跨专业的大数据审计分析实践平台
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数据的规模越来越大,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应加快构建一体化跨专业的大数据审计实践平台。
1. 构建大数据审计实践平台。构建一体化、开放、共享的大数据审计实践平台,包括大数据数据分析、资源共享、多端点访问和实训项目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性平台。整合各行业和各领域的审计数据,定期收集和更新数据,形成标准的大数据集合以供平台使用。从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认证的人员中,抽调部分人员参加实践平台的实际数据分析技术,学习研究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并迅速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所对应的审计项目中,从而进一步提升解决审计业务问题能力,回到科室后带动科室大数据审计工作,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的深度融合,从而提高单位大数据审计整体水平。。
2. 融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通过面向服务的方式架构平台,使其具有可扩展、可复用、模块化和灵活性的特点,为审计数据提供丰富的处理接口和服务。通过在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进行审计数据处理、关联规则分析、统计分析和决策分析等实践,提取出有价值的审计证据,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
(三)构建整合大数据审计思维的审计人才培养方法
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增强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科学性。在新的审计形势和任务面前,必须用新的视野来看待审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起超前培养、复合培养的新观念。
1.完善审计人才中长期培训机制。在制定和推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审计业务后续学习任务的同时,制订三年、五年审计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每年培训计划,加大学习培训的必要投入,创新培训方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激发审计干部参与学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审计机关建设成为学习型的机关。
2.大力培养通过计算机中级认证人才。依托审计署在南京审计大学举办的审计署中级证培训班,通过业务培训与审计案例相结合,计算机审计与实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的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
3.增强审计培训知识的复合性。除了财务、审计、计算机等知识培训外,审计机关还应加强对审计人员宏观知识的培养,开拓审计人员宏观视野,努力培养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谋划审计工作发展的新思路。围绕主题和主线,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科学判断能力、监督保障能力、建言献策能力和促进发展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和有效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4.拓展学习教育途径。建立横向、纵向交流机制,内部业务培训、外请专家授课、到上级审计机关业务挂职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工作,为开阔审计人员视野,提高审计业务素养。
(四)构建复合型审计人才个人成长策略
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树立“立身、立业、立信”审计信念。当前,审计干部要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忠诚事业,操守职业,爱岗敬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脚踏实地、扎实苦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决维护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以创新规范立业,即创新工作思路、方法、制度、机制,突出抓好绩效审计,努力形成特色绩效审计的基本框架;以自身建设立信,抓好自身建设,练好自身素质。审计核心价值观是塑造审计精神的“基础工程”和“灵魂工程”,作为审计人员,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作为自觉行为,以真学促真懂,以真懂促真信,以真信促真行,促使心灵的充实、思想的深刻、行为的坚持,树立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复合型审计人才。